讲述凡人微光故事 凝聚道德榜样力量 晋江4人获评第八届泉州市道德模范
晋江新闻网讯 日前,第八届泉州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举行,来自晋江的杜晓航、侯国建、洪水平和林伟明四位道德模范获此殊荣。
从左到右依次为侯国建、林伟明、洪水平、杜晓航
本期专版,我们将走近咱厝人身边的榜样,讲述他们见义勇为、诚实守信、敬业奉献、孝老爱亲的先进事迹及背后的感人故事,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、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。
用大爱和专业撑起生命的“蓝天”
见义勇为模范 杜晓航
晋江市瑞桐蓝天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
总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身份不同、岗位各异,但只要穿上队服,便有了共同的名字——“追光者”“逆行人”。每当地震、房屋坍塌、汛情、溺水等突发事件发生,他们总是主动请缨、冲在一线。他们,是民间救援志愿者。
来自晋江市瑞桐蓝天应急救援中心(简称“晋江蓝天救援队”)的杜晓航,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,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救援,用大爱和专业撑起生命的“蓝天”。
写遗书,对很多人来说是件难以想象的事。但是对于“90后”的杜晓航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
2023年2月6日,土耳其一天内发生两次7.8级强震,最高烈度达到Ⅸ度(9度)。地震无情,大爱无疆。距离强震发生后不到24小时,万里之外的中国晋江,杜晓航和他的四名队员开启“逆行”之路——挺进土耳其,提供专业救援。
这次地震是当地100年来发生的最强烈地震之一,也是晋江蓝天救援队的首次国际救援。
“时间紧,任务重,救援难度大,我并没有太多把握可以平安回来。”杜晓航坦言,在出发前,自己给妻子留下了简短的遗书,便匆匆赶赴土耳其。
在这次救援过程中,他们要克服余震、低温天气、饮食差异、极端武装组织、宗教文化等重重困难和挑战?!懊康庇龅嚼眩胂爰蚁缁褂屑崆康暮蠖?,就没那么难了?!倍畔剿怠?/span>
除了参与国际救援,杜晓航更多的是参与抢险救灾。
今年8月,台风“杜苏芮”来势汹汹,杜晓航和队友们全力以赴,坚守在一线抢险救灾,累计接报防汛抗台警情17起,共出动人员106人次,出动车辆28台,转移受灾群众10人,抢救转移群众资产若干。
2019年11月,晋江龙湖一名11岁女孩离家出走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晋江蓝天救援队立即组织9名队员带着搜救犬翻遍了整个村及村后大山,历时17个小时,终于找到了女孩。后来,小女孩的爸爸也成为他们的一员。
新冠疫情期间,杜晓航带领队员对晋江部分镇街、村(社区)、学校、企业等进行521场免费消杀,面积10288万平方米;进入晋江市医院,连续执勤了80天。
……
这群普普通通的救援队员隐藏于平凡生活的角落,演绎着一个个感人故事。
杜晓航的本职工作是青少年特训机构的一名教官,有着丰富的应急救护实践技能基础。2017年1月,杜晓航成为一名公益救援队的志愿者。2019年,他在晋江正式成立蓝天救援队。同年,救援队参加应急管理部举办的全国首届社会力量大比武,并获得地震救援项目福建省第一名。
这些年来,晋江蓝天救援队吸引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加入。现队内有志愿者、预备队员、正式队员共112人,由具备地震救援、山岳救援、水域救援、潜水救援、车辆救援、城市救援、深井洞穴救援、心理?;稍ぃㄕ攵愿骼嘧陨备稍ぃ?、安全生产事故救援,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救援、防灾减灾培训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组成,是一支纯公益的专业综合救援队伍。
建队以来,杜晓航带领队员完成救援行动112起,大型群众活动安全应急保障12场,安全教育知识宣教、技能培训341场(受益人数42630余人),大型联合实战演练26场,防疫消杀521场(消杀面积10288万平方米),队内培训111次,重大节假日、汛期、台风期间备勤21次,发布寻人启事71则,市医院执勤80天,刺桐大桥执勤26天及其他相关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共计1468起,出动人员5396余人次,累计服务时长达32739小时。
“我们自己淋过雨,所以更愿意为别人撑伞?!倍畔剿担永锏牟簧僦驹刚咴惨蚣胰朔⑸馔饨邮芄堑陌镏诹私馔哦又?,志愿加入到队伍中来,把爱心延续。
“我将继续弘扬志愿精神,引领带动更多人做好事、行善举,让我们的城市充满爱。”杜晓航的这番话,代表了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平民英雄,以凡人微光彰显了大爱担当,传递了向上向善的力量。
一针一线筑匠心
诚实守信模范 侯国建
福建柒牌集团公司车间主任、高级技师
从1992年进柒牌做学徒,当基层车工,一针一线做衣服开始,32年来,来自四川的新晋江人侯国建始终坚守在工厂一线,用创新制衣技艺做好每一件夹克。他说,自己最幸福的时刻,是每一件产品被客户认可之时。
32年来,侯国建见证柒牌从小作坊成长为大企业,自己也从普通车工逐步成长为柒牌茄克技术生产研究的核心人员。当上车间管理人员后,侯国建管理、技术两手抓,他时常思考如何既能让员工多赚钱,又能提高公司效益。在这一点上,他将自己的技术优势发挥到了极致。
2018年,柒牌引进的“U形智能流水线”便是侯国建的“得意之作”。在该流水线上,每个工人、每道工序的工作时间皆为2.5分钟,一道工序完成马上进入下一道工序。通过智能化升级,实现了流程的优化与变革,智能流水线产能提升21%。
近年来,茄克款式越来越复杂,对工艺的要求越来越严苛。面对生产任务严峻、一线车工不足的现实困境,侯国建带领技术人员在一线广泛研究瓶颈工序,发明多种拉筒等工具夹,开发模板代替人工作业,解决企业招工难、纺织行业用工荒难题,有效降低了招聘成本。
他还是一名“铠甲勇士”。2020年疫情防护用品告急,柒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转产防护服。大年初二,接到消息的侯国建从四川赶回晋江,带领团队火速投入生产。
尽管有着丰富的服装制作经验,但侯国建第一次接触防护服时还是有点犯难。面对没有车间、面料、设备、人员等难题,他带领转产团队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,从接到任务到确定选址、改造车间、开发设计、筹备物资、培训技术、投入生产,短短3天时间就顺利生产出第一件合格的防护服。为了减少穿脱防护服进出车间造成的时间浪费,大家都尽量少喝水、少上厕所,只为尽快生产出更多的“安全铠甲”。
在这种超强度的工作中,侯国建带领团队坚守岗位,秉承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,仅用7天时间,柒牌生产的首批1万件防护服就被送往武汉。他和同事每天夜以继日加班加点,共为武汉提供230万件防护服。
2022年3月泉州疫情期间,侯国建带领车间同事再度转产防护服,为泉州提供22万件防护服。
身为车间主任及技术骨干,多年来,侯国建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,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车间的每一位班组,把车间的骨干人员发展为技术班干部,带领他们参加各种技能大赛,并取得优异成绩。
“为人谦逊朴实,说话坦诚直率,工作能力强,不计个人得失?!闭馐枪玖斓己屯旅嵌院罟ǖ囊恢缕兰?。在工作与同事间,他始终坚持以诚待人、以信取人,履约践诺、言行一致,在企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信誉和良好的守信形象。
侯国建时刻保持“工匠”之心,刻苦钻研、与时俱进,这些年来,陆续荣获全国劳动模范、福建省智能制造高端人才、福建省技能大赛一等奖、福建省技术能手、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、福建省劳动模范、福建省八闽工匠等称号。
“这次获得泉州道德模范殊荣,我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,对我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?!焙罟ū硎荆拔一峒绦”痉?、守信用,用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?!?/span>
用真情谱写孝老爱亲动人赞歌
孝老爱亲模范 林伟明
福建省扶老救孤公益服务协会会长
日前,记者见到林伟明时,他刚刚卸下一身疲惫。前一天晚上,刚结束一场公益活动的他连夜从福州赶回晋江。
原来,福建省扶老救孤公益服务协会联合福建省政协机关,在福州市鼓楼区社会福利中心组织开展以“九九重阳节·浓浓敬老情”为主题的重阳节关爱老人活动,为老人们送去棉被、大米、面线、食用油、饮料等生活物资与慰问金,并组织开展义诊、义剪、义演、游园等公益活动。
舟车劳顿,辗转各种公益活动,对他来说,已是家常便饭。
2023年5月29日,协会前往宁德市屏南县,举办“八闽公益行·六一助学梦”捐赠助学公益活动,为全县10所学校需要帮扶的儿童、孤儿和贫困学生捐赠学习教材、学习用品、生活用品、日用物资和现金补助,总价值超过13万元。
2023年3月5日,协会到莆田市仙游县开展“学雷锋纪念日”主题系列活动,慰问特困老人与困境儿童等特殊人群30人,送去慰问红包和食用油、大米、方便面、面包、牛奶、运动鞋等生活物资,以及书包、文具等学习用品。
林伟明还策划“八闽公益行”公益活动,每周至少关爱一户特困老年人家庭,并且记录在档,跟踪回访。组织开展各种以“扶老救孤”为主题的公益活动,通过走访慰问孤寡老人、困难孤儿,献爱心、送温暖,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传统美德。
协会自成立以来,已经为泉州、漳州、龙岩、宁德、莆田、福州等地的特殊人群与疫情防控活动捐款捐物超200万元,受助者超2000人。光是林伟明个人,捐款捐物就超10万元,参与公益活动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。
就是这样一支起源于晋江、辐射至全省的公益志愿服务队伍,在林伟明的带领下,将光和热逐渐撒向各个需要被温暖的角落。
在他们的帮助下,漳州市平和县九峰镇下坪村独居老人杨阿婆家里终于接上了自来水,饮水难题得到解决;石狮一名和爷爷相依为命、露宿村中戏台的孤儿从内向自卑慢慢变得乐观开朗,住房问题也有了眉目;为漳州市平和县孤寡老人曾老伯老宅更换破损瓦片后,房屋长年漏雨问题得以改善……林伟明和他的会员们用大爱书写的志愿服务故事,在全省各地不断上演。
协会虽然才成立两年多,但是林伟明从事公益事业已有8年之久。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参加了德化一场慰问山区残疾儿童的活动,深受触动。“原来山区还有那么多困苦的老人儿童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帮助,从那以后,我更加坚定地走公益道路。”
之后,林伟明成立了民间“草根”公益组织,每个月开展一两场扶老救孤公益活动。他的真诚善良让身边人有目共睹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企业和个人参与。2021年2月,福建省扶老救孤公益服务协会正式成立,成为一支“正规军”。有了政府的指导,以及社会力量和资源的支持和加入,协会的公益道路越走越顺,受益面也越来越广。
“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,是属于集体的,是对协会每个人的肯定?!泵娑哉夥萑儆?,林伟明谦虚地说,“没有团队每个人的付出和无私奉献,就没有协会的今天?!?/span>
在林伟明看来,不忘初心,传承孝德,扶老救孤,与爱同行,是协会始终秉持的信念和责任。他和他的团队将坚守公益初心,身体力行,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、企业家积极主动关爱老人,坚持助力孝老爱亲传统美德薪火相传,营造尊老敬老爱老扶老的社会风尚。
“海峡第一村”的筑梦人
敬业奉献模范 洪水平
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晋江市金井镇围头村党委书记、村委会主任
10月31日早上6点半,洪水平早早地来到围头古街,查看刚刚修复不久的5栋历史建筑。8点半,他来到村委会召开每周例会,部署安排本周工作??昊幔种傅贾硇薷拇謇锏墓ぷ髯芙岵牧?。10点半,一刻停不下来的他,又到沿街2个网格党群服务站了解工作开展情况。
14时30分,洪水平来到村委会,准备迎接省级领导专家关于传统村落?;び肜们榭龅牡餮泄ぷ鳌?6时40分,调研工作刚结束,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泉州南站乘坐高铁前往福州参加第二届福建省“国防人物”颁奖仪式。
借此机会,第二天,他还特意去省里有关单位咨询了解有助于围头渔村发展的各项政策。当天15时50分,刚回到村里的洪水平,顾不上喝口茶,便接受厦门大学大学生的调研采访,直到18时左右才结束一天的工作。
在围头村,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这样忙碌奔波的身影,活跃在全村的每一个角落。从事农村基层工作40多年来,洪水平始终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忙碌。
“书记曾创新提出‘六动’(动腿、动手、动耳、动口、动脑、动心)一线工作法,他自己也一直是这样践行的?!焙樗街砗槌嗡?,洪书记就是一个“工作狂”,几乎全年无休,他总是晚睡早起、心系工作,“有时候晚上十一二点还在给我们交代工作上的事情?!?/span>
最近,最让洪水平激动的一件事便是围头村获评2024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。
围头古街两侧的每一栋建筑,都有两岸的故事。八二三炮战,让这些历史建筑犹如风中残烛,濒临塌陷??吹酱朔榫?,洪水平心中五味杂陈。
“一个村庄要发展,一定要留住乡魂?!焙樗绞贾杖衔?,这些历史建筑正是留住乡魂、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。
通过不断向上面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,洪水平终于为围头村争取到了2023年省级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项目补助资金350万元。于今年对传统村落核心?;で锏?栋历史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,并引进台青、新乡贤等入驻,激活古街业态。
出生于“全家兵”家庭的洪水平,从哨所民兵到优秀哨长、营长,从一名普通村民到掌舵领航的村主任、村党委书记,他始终秉持“养好心态、扮好角色、高调做事、低调做人”的处事风格。群众一句“洪水平有水平”,成为实实在在的无价口碑。
为摆脱停滞不前的发展局面,2006年底,走马上任村主任后,洪水平曾反复问自己:围头的优势是什么?薄弱环节在哪里?路,怎么走?经过一番苦苦思索、上下梳理,一幅立足实际且具前瞻思维的围头发展蓝图在他脑海中擘画成型:发掘弘扬优势资源,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围头,打造“海峡第一村”!
2007年初,在广泛征询各方意见,数次会议讨论,几经修订完善后,最终形成《围头村近中远发展规划》,明确“振兴围头·二次创业”的方向标,绘好“从围头出发、立足晋江、走出福建、面向全国、爱跨海峡”的路线图及定好“一年一台阶、五年一跨越、十年初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、二十年打造海峡名村”的时间表。
谋定笃行,真抓实干?!罢裥宋贰ざ未匆怠钡恼焦木痛死尴臁?/span>
乡村要发展,产业是关键。早在2004年就率先引进鲍鱼养殖的洪水平通过不断的思考,依托围头村独特的滨海和战地资源,大力发展鲍鱼等水产养殖业,打造休闲渔业综合体,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。
围头村还持续发挥“对台、面金、傍海”的优势,举办“两岸民间两大节庆”和“闽台交流六大活动”,打响台胞台企登陆福建“第一家园”的“海峡第一村”。
多年来,洪水平自掏腰包,累计捐资60余万元用于围头村发展;同时,抛砖引玉,发动海内外乡贤捐款近5000万元支持家乡各项公益事业。
2017年,围头村推动晋江市首宗集体建设用地成功入市,通过“乡贤回归”引进七匹狼的晋江市七栩礁石酒店作为旅游配套带动项目,该做法受到央视《新闻联播》关注报道。2020-2022年,围头村连续三年被评为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”。
随着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,围头村累计获得全国文明村、全国红色美丽村庄、全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考察点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27个“国字号”殊荣及80多项省、市、县各级荣誉。
在创新发展“晋江经验”的新征程上,洪水平表示,他将继续用充满干劲、务实敢拼的精神感召乡亲们跟着他一路向前冲,带领“海峡第一村”实现新的跨越,勇当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排头兵。
(记者 沈茜)